时间推回到2012年3月4日,海淀田村北路发生了一起比“疯狂高尔夫”还严重的事件:一位越野车司机因为和路人发生了口角,竟然开车撞到了这位路人孙先生。这还没完,就在这位越野车司机撞到了孙先生后,又开车倒了一把,对孙先生造成了2次伤害。当救护车到的时候,孙先生已经没有了呼吸。
这又是因为“路怒症”造成的一起命案。越野车司机许某因涉嫌故意杀人罪,被海淀警方刑事拘留。根据相关法律,故意杀人罪将被判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小心坐牢!可能造成的恶果
因路怒引发的恶果,定罪关键是看对损害后果在主观方面是过失还是故意,相关法律依据有以下三种:
一是危害公共安全罪。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二是危险驾驶罪。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或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处拘役,并处罚金。
三是交通肇事罪。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啪啪
打脸!醒醒吧,路怒症如何形成?为何是一种病得赶紧治?
不可小视,“路怒”有可能发展成精神疾病
北师大应用心理学博士研究生、中国心理学会会员陶思璇老师谈到“路怒症”时表示,司机长时间处在狭小的汽车中,非常局促,二人在狭小空间中,容易感到压力和压迫感,随之会产生焦躁或焦虑的情绪。而“路怒症”带来的危害不仅停留在驾驶室中,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路怒”的状态下,容易形成易怒的思维方式,使其在生活中也比较烦躁、容易发怒,严重的还会产生情绪障碍、睡眠障碍,使自身免疫力下降。更有甚者会发展为“焦虑症”或“抑郁症”。
Why?复杂的诱因,国内外尚无定论
国内外专家认为,导致“路怒症”发作的原因非常复杂。
国内有调查结果显示,有48.1%的“路怒”,是因堵车和路况不佳导致;39.8%是因看到别人违章,影响到自己行车动怒;29.7%因周边车辆加塞或者超车动怒的;还有26.6%是缘于别人违章,即使没有影响到自己也会动怒的;有22.9%是因新手开车不懂规则而动怒。
进一步调查发现,“路怒症”的心态确实有问题:喜欢在马路上和其他司机竞争,超过对方就高兴,被对方超过就懊恼;如果旁边的汽车打方向灯想变换车道,本能反应是加速跟上去,不让对方超车;看到别的司机错误或不守规矩的动作,尽管一点都没妨碍自己,但嫌恶的情绪仍会油然而生;觉得别人侮辱了自己,会产生报复心态,并很难克制住这种心态。
国外专家称,“路怒症”既与交通压力有关,也可能与汽车燃料气味有关。
埃及开罗大学的研究员阿玛·金纳维通过实验发现,汽油味让老鼠变得更有攻击性。金纳维进而推论道:“每天有数以百万计的人暴露在汽油味和汽车尾气之中,还有人故意吸入汽油味来获取快感。被汽车尾气污染的城市空气会逐渐增强人们的攻击性。”
埃及学者的调查虽有一定道理,但记者在调查中却有不同的发现。同一受访的“路怒症”患者,单人驾车时,很少动怒;一旦搭载不太亲近,如同事,或者极其亲近的人,如情侣或夫妻同乘、送孩子上学,路怒发作频率大幅上升。
除了气味,平时的积怨在路上爆发也是个重要的原因。大家都知道,人在拥挤、嘈杂、禁锢的环境里会变得易怒。那么在拥堵的公路上,不良情绪和记忆就像燃料;让人易怒的情境相当于助燃剂;争吵和侮辱性的手势则是引火石。
社会层面:“路怒”的深层原因
社科院发布的《中国汽车社会发展报告2012-2013》中称,汽车正成为社会分化的象征,中国贫富差距的拉大,突出地表现在汽车的消费上。在公路上,从不到3万的国产微型车到上亿的豪车都有,巨大差距带来的是社会对贫富差距的不满,集中反映在人们对于豪车违法、横行事件的“标签化”反应。
人们对豪车违法、横行事件的标签化反应暴露出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路权不明晰。“未来汽车的发展及其走向并不是由作为汽车产业主要角色的生产厂商和消费者来决定,而是由城市空间来决定,更具体地是由各城市的决策部门和政策决定的。”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李培林说。这样的情况使政府有关部门既要解决汽车产业和城市管理的问题,又要满足居民对汽车消费的需求,各种矛盾使规则成了社会争议的焦点。
该报告的调查显示,认为“最霸道、最不遵守交通规则的车辆”是官车,选择比例为29.6%;其次是军车,选择比例为14.9%;排在第三的是大货车,选择比例是14.8%;之后是警车,选择比例为13%。在城市道路日益拥挤的情况下,路权之争会越来越激烈,公务车的出行如果严重影响社会车辆出行和城市交通状况,必然会拉开政府官员与民众的距离,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就会增加。
该报告主编、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副研究员王俊秀说:“政府应该研究当地汽车社会发展现状,研究出台科学的、系统的汽车社会管理体系,不再只从交通上解决汽车社会问题。”他还表示,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社会价值观更加多元。但价值观念多元的背后也存在着另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共享价值观念的缺乏。“如果社会无法形成共享的价值观念,没有每个社会成员都遵守的核心价值,社会的道德体系就会失守,社会就会没有底线,社会的互信无法实现,社会进步也无从谈起。”王俊秀说。
呼呼
请做深呼吸!告诉你如何避免路怒症,记住这些小窍门……
“世界如此美妙,你却如此暴躁……”都说中国司机驾驶习惯不好,容易发怒。这除了与客观的交通环境相关之外,与司机自身素质与认知也有很大的关联。远离路怒,从做好自己开始。
交警支招:上路就要息怒
在你情绪不好的时候,尽量不要自己开车出行,而是选择公共轨道交通。
如果你每天出行的距离不是太远,而无论公路或轨道都堵不堪言的时候,请你选择自行车或者步行。因为当汽车的速度比自行车还慢时,你的情绪很难控制在不爆发的范围内。
当你在驾驶室里看到别的车挑衅超车时,千万要记住,那并非针对你,而是那个驾驶员固有的习惯。在这种时刻保持情绪淡定,只会对你有好处,而不会把你引入争吵甚至打斗或撞车的麻烦里去。
心理学家的建议:预防胜于治疗
学会为自己减压,勿将不良情绪带上车。开车族要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心情激动时不宜驾车。驾车途中心情烦躁时,可以打开窗户或放些音乐,转移一下注意力,堵车时还可以做些头部、颈部的按摩或舒展动作,以缓解疲劳,松弛神经。
越是容易情绪化的人,越应注意驾车时的心理平衡,平时可通过打球、唱卡拉OK,参加体育锻炼等释放情绪。同时,要学会换位思考,看到别人开车乱并线,可以理解成“他是有急事,而不是故意挑衅”。
出门前准备周全,留出充裕时间,避免因匆忙而导致不安情绪;保持车内适宜温度,有助于控制情绪;开车不要与人吵架,退一步海阔天空。
研究表明可在行驶过程中咀嚼口香糖提升愉悦感,还可以播放平淡悠扬的音乐。
网友总结的一些“小窍门”
1、多看车祸影像资料,提高危机意识;
2、保证充足睡眠,睡眠质量直接影响驾驶水平;
3、开车不想事儿,心中有事无法集中注意力;
4、车上放家人的照片,时刻提醒自己注意言行;
5、多想想罚款扣分后果;
6、将车内时间调慢3分钟,减轻赶时间的压力。
上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