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江淮汽车集团拟推动整体上市,旗下江淮汽车、安凯客车于4月14日起双双停牌。而作为本次整体上市的“前奏”,江淮汽车集团已于2013年引入建设投资和管理层持股,实现混合所有制改革。
在2013年底召开的党的第十八届三中全会上,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被解读为“将给国企注入新的动力,成为新一轮国企改革的最大亮点。”江淮是安徽第一个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造的国企,走得是前人未曾走过的新路,步伐却坚定而扎实。
回首安徽省的汽车工业发展史,正是由一个个这样的历史瞬间拼凑而成。
相关新闻:
零的突破 安徽省历史上第一辆车定名“江淮”
安徽省汽车行业协会会长梁华平今年已经70岁高龄,在汽车圈摸爬滚打一辈子,退休的他依然要跑到行业协会发挥余热,只为能浸染安徽省汽车工业发展的热潮。在梁会长看来,安徽汽车工业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从来没有任何外援,是纯粹完全的自主汽车工业。在几十年的历史长河中,总有那么一些人物和事件,是安徽汽车工业史上不可磨灭的印迹,例如:安徽省第一辆车。
江淮汽车制造厂前身为巢湖汽车配件厂。1962年,工厂从巢湖搬到合肥。1964年,在中汽公司领导的搓和下,南京汽车制造厂把1吨越野车和G492汽车发动机无代价地转让给了巢湖汽车配件厂。安徽省政府向国家计委写了正式立项报告,希望上马汽车项目。
1968年4月,靠着东拼西凑的设备和各方支援的技术人员、工人,第一台2.5吨载货汽车诞生,这个外形上采用了平头设计的汽车正是安徽汽车产业的第一车。随后,厂里挑选了驾驶技术最好的同志将车开到了北京,直接开进了中南海,并得到时任国务院主持工农业生产的余秋里同志的接见。余秋里在鼓励巢湖汽车配件厂继续坚持生产汽车的同时也表示将大力支持安徽上马汽车项目。就这样,制造厂正式走上了整车制造的道路。
1969年,在九大召开前,公司生产出首批20台汽车,完成了“生产汽车向九大献礼”的光荣使命。第一批汽车出产后,工厂领导班子研究决定将这批车定名为“江淮牌”,并提出将巢湖汽车制造厂的名字变更为“江淮汽车制造厂”,至此,江淮汽车始得定名。
就这样,安徽第一辆汽车终于问世,开始了安徽汽车艰苦卓绝的自力更生自主创业之路。
欲意重组 通过兼并收购等强强联合改变松散局面
安徽省汽车工业起步较早,但安徽汽车工业前期却因资金不足一直发展缓慢,安徽汽车一度在低速徘徊。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安徽汽车真正进入快速发展期,特别是十一五期间,以奇瑞、江淮和华菱三大自主品牌为主,形成了安徽独特的“自主创新”优势。加上安凯豪华客车、星马专用车、昌河微型车等在全国颇有知名度的产品,安徽成为全国品种、规格最全的完整汽车产业体系。
然而安徽汽车工业当前仍然存在牵制发展的不足,其中最致命的就是局面松散,三家整车企业既不算大也不算小,各企业围绕各自产品形成的研发机构分散,对外不能形成合力,对内不能统一规划,导致重复投资、重复引进、重复建设,使非常有限的资金和人力资源造成浪费。
从20世纪80年代起,对安徽省汽车工业重组整合的呼吁就不绝于耳。先是提出安徽汽车推行集团化的建议,90年代又有“安徽汽车工业呼唤‘秦始皇’”的呼声,后来还提出“打造‘汽车轮子上的安徽’”之设想。
与此同时,安徽省汽车工业的整合重组也一直进行,其中重大动作当属昌河汽车公司兼并安徽淮海机械厂,江淮汽车兼并安凯汽车。而江汽集团通过先后兼并、收购、重组合肥客车总厂、皖东机械厂和安凯汽车等多家企业,顺利进入百亿元企业行列,在2008年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仍然保持较大幅度增长。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