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人民网汽车

坚持不懈小步快跑  从未敢停止改革的步伐【2】

——江淮汽车建厂五十周年纪实报道(一)

王溪

2014年05月20日08:06    来源:人民网-汽车频道    手机看新闻

分配制度改革  90年代初开始尝试打破平均拉开差距

在很多人眼里,江淮汽车并不像人们印象中暮气沉沉的国企,倒更像一个朝气蓬勃的现代化企业。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江淮汽车从建厂之初就一直坚持小步快跑式的改革。90年代初,开国企先河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就在江淮悄然开始了。

1990年,国内第一条客车专用底盘在江淮汽车诞生,并在全国一炮而红。随后,雪片般飞来的订单把销售人员堵在厂区门口出不去,工人们每日加班生产仍然供不应求。1993年,江淮的底盘产销量突破了万台。其生产的7米底盘占到了全国市场80%的份额。

产品卖火了,工厂赚钱了。原本日日担心发不出来工资的江淮员工们,一下子变成当地收入最好的一批人。很多员工日日都在庆功,甚至想要躺在红得发紫的成绩册上好好睡上一觉。

老厂长左延安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一方面,厂里痛下狠心纠风整纪;另一方面,打破大锅饭的分配制度改革也在悄然推行。

“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按工作绩效分配收入。”这条在现代人眼中平淡无奇的理论放在90年代初,却如炸雷一般让人震颤。因此,最初的改革是渐进式的,厂里基于“存量相对稳定、增量拉开差距”的原则,首先在员工收入的奖金部分,实现多劳多得的尝试。此外,为鼓励员工的积极性,厂里在坚持收入分配的基础上,还推行有计划、按比例地增长工资。

用人制度改革  让“干部”和“工人”之间流动起来

继分配制度改革之后,江淮汽车又开始向用人制度“开刀”。

以往的国企,员工体系主要分为工人和干部两类。工人归劳资科管理,干部归组织科管理,两个体系泾渭分明、互不干涉,员工间跨系统流动有着不可实现的天然屏障。

2000年,公司领导前往韩国考察,看中了一款非常实用的小型MPV车型,并打算与韩国现代汽车合作生产。2001年,江淮还发生了一件足以载入史册大事,江汽底盘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上式,融资达到7个亿。

公司上市了,新的乘用车项目也需要更多优秀的人才投入到全新的岗位中,正是在这样的新形势下,江淮汽车开始向用人制度开刀,打破原先工人和干部之间的壁垒,对全厂3000多名职工实行全员竞聘,实现了不论出身、不论岗位、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专业化管理思路。那时候,“人力资源”这个名词在大城市还尚未流行开来,而江淮当年开创的全新用人制度,确是专业化人力资源管理的雏形。

那时候,职工们把这一轮全员竞聘的战火称之为“休克疗法”,因为原来的岗位没有了,所有人都被清零。有些工作业务相对轻松的干部们则更为焦虑,领导岗位需要通过一级级的竞聘爬上来,而这种全新的用人制度,直接导致了40多名没有岗位的干部被迫转岗。

江淮汽车党委副书记王东升说,变革意味着走前人不曾走过的路,这不仅需要前瞻性的战略眼光,还要有过人的胆识和魄力。好在,江淮汽车的领导者们不乏这样的素质。

 

上一页下一页
(责编:窦明、王溪)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