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人民网汽车

500强不是500大 积累厚度是企业对创新的理解

——江淮汽车建厂五十周年纪实报道(二)

王溪

2014年05月23日08:09    来源:人民网-汽车频道    手机看新闻

近几年,我国汽车工业迅速发展,成为我国经济重要的增长点之一,安徽省的汽车工业同样也保持高速增长,汽车工业总产值曾连续多年保持在国内的前列。可以说,汽车工业是安徽的一个突破口,也是自主研发民族品牌崛起的振兴之地。

2005年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讲到“中部崛起”时,就特别强调到中部要“加速发展有优势的加工业”。实际上,安徽省由于自身的区位优势和多年致力于发展民族汽车品牌的积淀,汽车工业已经成为安徽省的“优势加工业”。江淮和奇瑞,这两家汽车集团已经成为安徽汽车工业的领军企业,和中国民族汽车品牌的杰出代表。

诚如安徽省汽车行业协会会长梁华平所说,安徽省的汽车企业几乎全是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一点点滚雪球般滚大的,基础扎实,步伐稳健。然而,500强不是500大,企业要想变强,必须坚持自主创新、积累厚度。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王东升说,制造业企业不要总想着弯道超车,要有沉稳的心态,一步一个脚印地走。

 

相关新闻:

江淮汽车建厂五十周年纪实报道(一)

坚持不懈小步快跑 从未敢停止改革的步伐

 

从无到有 破旧工棚起步的安徽汽车人

在刚刚落幕的2014年第十三届北京国际车展上,搭载自主创新1.5TGDI+6DCT“白金传动系”的江淮量产车代表了自主品牌在动力研发的新高度,并引起了业界的瞩目。江淮面向未来的“钻石传动系”则立足于新能源层面,包括内燃机、电机、电机控制器、自动变速箱和动力电池五维一体。

当很多自主品牌的涡轮增压、缸内直喷技术还停留在实验室阶段时,江淮的200台1.5TGDI+6DCT测试车已经在公司领导、员工、供应商和其它专业人士的手里路试了大半年。“我们的技术人员都在开这个车,遇到任何一点小瑕疵都要反复调试。因为新的工况需要一点点摸索,技术人员写的程序都摞了一人多高。”江淮汽车集团董事长安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创新”是一个企业的生命力,一如继往地坚持创新确不是一件易事。

回想当年,安进带领试制车间的工人在一穷二白的旧厂房里手工打造国内第一条客车底盘。说是车间,只有一台车床、一台钻床、一台砂轮机、一排破平房。要想干出有4个R的弯大梁车架,谈何容易。江淮人用土夹具固定住5毫米厚的钢板料,试制工人轮番用大锤砸出弯大梁的形状。没有那么长的工装夹具,就分段压制,弯大梁部分难加工,就边加工边校正,就这样,在国外是大型、超大型压力机一次成型的弯大梁,在江淮却是通过前前后后做了一百多副土工装夹具,硬被员工们用“蚂蚁啃骨头”的方法啃了下来。

历数安徽汽车工业老品牌抑或新兴企业,能发现其都是从一个相对艰苦的环境中发展成参天大树的。在这个过程中,坚持自主创是很多企业赖以变大变强的主因。

从10多年前8个人在一片荒地上的破旧工棚起步,到现在成为首个在海外开设合资企业的国产汽车品牌,奇瑞被视为中国汽车工业一个石破天惊的奇迹。1996年,为了生产第一款轿车,奇瑞花2500万美元从英国福特公司引进一款发动机和一条生产线,但是负责调试设备的英国人并不合作,产品能不能下线完全是未知数。奇瑞汽车负责人权衡再三,决定大胆冒一次险。1997年,奇瑞人经过广泛的动员大会,开始全力以赴收拾英国人留下的烂摊子。2003年,无疑是奇瑞最辉煌的一年。当年3月1日,奇瑞第10万辆汽车下线。

一声令下 汽车制造厂从坐商变游商

1985年,江淮开始量产其第一代轻型卡车。没有名声、没有销路,如何卖车成了横在所有人面前的一道难题。坐在家里等无异于等死,厂里领导研究决定:开着自己的产品走出家门,沿路推销。

“当第一张中国地图被摊开在众人面前时,以合肥为中心的八支小分队首次诞生了。”江淮汽车党委副书记王东升对当年那段火热的日子仍然记忆犹新,作为厂里为数不多的大学生,王东升是经河南开赴陕西延安小分队中的一员,肩负着撰写售车信息大字报的重要任务。

那时候,每支小分队由两辆轻卡车和10名左右队员组成,车上拉着队员们的被褥衣物、锅碗瓢勺,还有安徽人每顿饭离不了的大米。每到一地,王东升就用毛笔字写下几十份“大字报”,趁着天不亮的时候贴到乡镇的繁华地带。随后,小分队留下两名队员在招待所守株待兔,其它人继续向下一站赶路。

江淮的第一代双排座轻卡被人称作“绿色小方头”,那时候,抗噪性和舒适性还不是轻卡这种产品关注的重点。小分队沿路边开车边卖车,一走就是两个月,风吹日晒、疾困交加都没能打击同志们的斗志,这一圈下来,原本无米下炊的江淮终于给员工们发了足月工资。

1990年,全国第一台客车专用底盘在江淮正式下线的时候,江淮正面临着3000名员工食不裹腹的严峻现实。同样,“没有名声、没有销路”的底客底盘不知该被如何换成钞票,时任江淮汽车厂长的左延安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打定主意:全厂抽调精兵强将组建专业的营销团队,主动找全国的客车厂上门推销。

佘才荣,1986年进入江淮汽车的10名大学生中的一个,一直在车桥三车间担任工艺员和质量管理员。那时候,一心想在技术岗位发展的佘才荣正在准备考研继续深造,一纸调令让他去销售系统面试和报道,年轻的大学生心里怎么也想不通。

如今,成功变身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江淮国际公司总经理,执掌江淮海外销售业务大印的佘才荣回首那段历史仍然不禁感慨,其实,从当年羞于上门推销的业务员,到敢于放下面子打动客户、设身处地积极为客户解决困难,再到建立专业的营销团队和管理体系,佘才荣一步步走过来的路,正是江淮汽车的营销创新之路。

 

(责编:窦明、蒋琪)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