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人民网汽车

接我”CEO刘辉:拼车就是“拼到车”【2】

2014年11月08日09:47    来源:光明网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接我”CEO刘辉:拼车就是“拼到车”

  以下是部分采访实录:

  创业邦:“接我”什么时候成立的?

  刘辉:2014年7月份,团队组建是6月份,产品是10月15日公测。目前有几千个用户。到万这个级别,会非常快,目前每天用户增率都在增长,这比增长的数量更让人欣慰。

  创业邦:目前拼车市场有哪些竞争对手?

  刘辉:每天在百度中搜索“拼车”都会发现新名字,现在每个月都不少于5款拼车软件上线。他们有点像当年的团购。

  创业邦:接我的业务模式是什么?

  刘辉:让私家车车主把自己的座位释放出来,给那些有消费需求的人帮你简单的分摊一些高速费、油费、或几个人共同承担一路上的油费来完成对交通运力的补充,这是“接我”最核心业务模式。

  创业邦:大巴车模式是什么?

  刘辉:“接我”大巴车不是盈利用的,不仅免费,而且是个show巴,可以show的大巴。对于“接我”来说,大巴车就是一个冷启动,是一个聚集粉丝发酵粉丝的载体。从0到1的过程中,先有一些运力,吸引一些用户过来,再吸引一些用户过来,有更多的人过来,它就是一个从无到有的一个过程。

  创业邦:如何坐上“接我”的大巴车?

  刘辉:就像今天如日中天的二手车APP车牛刚上线一样,先有一放发布信息,印发另外一端需求的用户关注,当相互的线路多了也就吸引跟多的用户进来。这样一个冷启动,是从无到有的一个过程。今天车牛非常成功,我们也认为这个思考方法是正确的。

  需要在”接我“上发布一条路线信息,比如从哪到哪,几点钟。发布完成后,大巴就会去拼他。这样用户就成为具有乘坐大巴资格用户。

  我们又把大巴车变得很有意思,很好玩。这样,就会有很多人都会在”接我“上发路线,一周坐上一次,或者偶尔坐一次。用户愿意,因为这就是一个让用户可能上去开心的这样的一个场景。

  与此同时,在“接我”APP里,就会出现很多信息:时间,路线,想58同城成立之初一样,先发一些信息,这些信息在后台里,可以看到这些路线的用户,除了用户,最重要的就是车主。

  创业邦:大巴里边会有一些车主?

  刘辉:当然,在我们大巴的乘客当中有相当一部分车主。

  创业邦:用户发布一次、两次路线没能拼到车,是否还会再发第三次?

  刘辉:在APP发布一次路线只代表一次行为,从A地到B地,发布这样一个时间。

  如果是上下班的话,是一个固定路径。其实并不需要每天都做,而是你只做一个动作,只发一次。

  发布一个路线之后,实际上也是整个数据库的一个采集和积累。当积累更多时,对于车主的价值也在提升。

  对于乘客而言,发布一次路线之后,就不用管了。对车主而言,先招募一定量乘客线路,车主进来时候,就有很多选择。

  车主最关心问题是通过”接我“平台能不能找到想要的乘客。这是其最关心的事情。当“接我”有足够多乘客给车主时,车主就会跟“接我”有更紧密的联系。

  创业邦:大巴限乘50个人,当人数据达到一定数量之后,其他用户该怎么解决?

  刘辉:涉及到对大巴是干什么的定义问题。我们作为一个企业,力量还是很有限,通过自己的运力永远没法真正对交通起到革命性的改观。

  大巴车完成一个最重要问题,就是通过一辆超乎想象好玩的大巴启发大家拼车会如此欢乐,从而激发很多用户将路线发布出来,当然重点将是车主招募,未来“接我”对车主招募会有很多活动。

  让车主用“接我”APP拼大巴这个事情,大巴路线和时间以及作为相对而言还是有限的,早七点、晚上七点和九点半三班,但上班并不是总是踩着这两个点合适,如果用户想试试这个大巴,就发一个路线,而就在此时,就在“接我”的app中看待了合适搭车的车主,慢慢用户的习惯就养成了。

  这时大巴乘客的出行需求会通过车主的运力给满足,先用大巴车招募乘客,养成用户发布路线习惯,然后通过真正可以更好满足他们需求的车主,实现这些线路的匹配。

  拼车,不是“接我”创造出来的,本身就已经存在。“接我”只不过用一个更好交互手段来匹配完成。

  比如,你去一个小商品百货市场,如果只是为了买到一样东西时候,效率非常低。这是为什么淘宝、京东有其存在价值的原因。

  因为你可以用更快速度、更低成本检索到一个需要东西。目前的拼车就有点像集贸市场,在特定的场所车主和乘客聚集这最终来实现匹配,他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冬天冷夏天热,还不一定能碰到合适的线路是他们最大的痛点。

  而“接我”出现就像是淘宝,让乘客和车主他们试着开始使用App行为习惯,在移动互联网来完成这样的拼车服务。将用户跟车主连接起来是接我的本质。

  创业邦:“接我”竞争优势会有哪些?

  刘辉:一是团队优势。自己、包括联合创始人都来自神州租车、联想集团、三星集团、清华同方等知名企业的管理层。而我从1998年至今,一直从事跟汽车有关工作,对汽车、交通运输行业有很深的理解。

  二是,对行业的深刻理解。我们对行业本身了解,是经过多年亲身经历积淀下来的。有些企业可能是从其他行业转行过来的。他们可能更了解移动互联,但“接我”更了解交通,更了解汽车、更加了解车主、我们炫耀的也不是技术,而是用户需要什么。

上一页
(责编:胡挹工、王溪)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