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汽车
人民网>>汽车>>正文

以科技创新推动战略转型

北汽集团斩获"中国汽车工业科学技术奖"一、二、三等奖

2015年11月18日14:06  来源:人民网-汽车频道  手机看新闻

近日,北汽集团申报的“C30 纯电动乘用车关键技术集成开发与应用”“北京汽车研究总院研发基地大型工程绿色设计”“欧曼GTL系列重卡车型开发”等3个项目分别荣获2015年度“中国汽车工业科学技术奖”一、二、三等奖,是北汽集团以科技创新推动战略转型的重大成果,为北汽集团推进“内涵式增长和外延式扩张”发展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彰显中国自主汽车品牌技术创新实力。

据了解,“中国汽车工业科学技术奖”是面向全国汽车工业唯一的科学技术奖,被誉为中国汽车界的“诺贝尔奖”。该奖项持续26年之久,这当中,北汽集团申报的“C30 纯电动乘用车关键技术集成开发与应用”刷新历史记录,成为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第一个一等奖获奖项目,证实了北汽集团国内领先的纯电动技术水平,也为实现中国汽车工业由大变强提供坚实的科技基础。

依托“集团化”,北汽集团技术发展成绩喜人

回顾北汽集团57年的发展历程,“依靠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推动企业发展”不只是一句口号,也是北汽坚持不懈努力的方向。1958年,老一代北汽人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自主研发出第一辆国产小轿车“井冈山”牌,到后来开发出响当当的BJ212,北汽集团的科技创新曾几度辉煌,但也经历过一段很长的低潮与徘徊期。直到2009年“勇士”军车项目荣获“中国汽车工业科技技术一等奖”,北汽集团科技创新工作开始了新的征程。为填补没有自主品牌轿车的空白,2009年,北汽集团收购萨博整车和发动机技术,开始建立北汽自主创新体系。近几年,北汽集团愈发重视科技创新,北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徐和谊在2014年的科技创新大会上指示:“举全集团之力,以科技创新推动战略转型,力争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成为掌握核心技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

“领导重视,基础支撑,管理上的优中选优,软实力、硬实力都有,促成了今天这样的成绩。”北汽集团技术与产品管理部部长陈娟难掩激动之情,“中国汽车工业技术奖是行业发展的重要风向标,3个项目获奖在我们集团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获奖不光是对单个项目的肯定,更坚定了我们的信心,鼓舞了科研人员。”

在申报奖项之前,北汽集团内部提交的科技创新项目就达180多个,首轮筛选出37个,重点培育了14个,又圈定5个着重申报奖项,最终有3个项目获得中国汽车工业科学技术奖。“过去这么多好的技术储备就像被埋在沙子里的黄金。通过这次奖项申报,我们不断提炼北汽集团科技成果与精华,用可以申报的书面材料展示北汽科技创新的内涵。”陈娟认为,获奖不仅是争一、二、三等奖,更重要的是践行北汽集团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发展路线。

据了解,北汽集团申报的奖项均获得了业界最具权威专家评审团队的充分认可,这一结果印证了北汽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张夕勇的观点:“发挥集团化的战略优势,才能体现我们这么多年科技集成的优势。”

注:此文属于人民网登载的商业信息,仅供参考。

聚焦电动化,北汽集团技术强企之路

作为北汽集团三大获奖项目之一,“C30 纯电动乘用车关键技术集成开发与应用”最为引人注目。

与发展传统汽车相比,新能源汽车由于驱动技术的不同,依赖充电系统、受制于续航里程、存在互联互通特殊要求等特点,使得它对于制造商、产业链、使用环境有着更高需求。发展纯电动汽车也不是简单的替换发动机、变速箱,它还需要解决电磁干扰、电池负荷、整车系统控制、续航里程、充电设施建设等一系列技术难题。

为了解决这些技术难题,北汽集团从发展新能源初期,就明确走“大力发展纯电驱动汽车、研究混合动力汽车、跟踪发展其他新能源混合汽车”的技术路线,布局长远未来。北汽集团新能源管理部部长、此次一等奖获奖项目的第一完成者詹文章表示,多年来,北汽集团坚持技术路线不动摇,走在了国内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前端。

技术攻关、集成创新和外引内联的发展思路引领着北汽集团在新能源领域的发展。近年来,北汽在业内第一家成立了北京普莱德合资公司,率先专攻全封闭的电池包研发、生产;与北京电控公司、韩国SK集团三方共同组建新公司,专攻电池包生产线;与富士康科技集团共同投资开发和生产制造全新一代动力电池及其系统,获取磷酸锂铁电池核心技术;与德国西门子公司成立合资公司,在北京生产高性能、高效能驱动电机及系统,获取电机技术。

如今,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拥有了自主研发、面向产业化的“C30纯电动平台”,掌握了电动汽车整车系统集成与匹配、整车控制系统、电驱动系统三大关键核心技术,确保了整车安全性与可靠性。结合新能源汽车制造工艺性,该平台拉动建立起完整的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供应链体系。这也是“C30纯电动平台”一路过关斩将,摘得“中国汽车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的重要原因。

“这一技术正广泛应用于北汽EV150、EV200,以及正在开发的EV250车型上。截至目前,保证了16270辆运营车辆安全行驶2.55亿公里无重大安全责任事故,有效保障了用户用车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詹文章表示,北汽集团坚持走“优先发展纯电动汽车”的技术路线,是北汽集团发展新能源汽车后来居上,实现超越的关键。

创新“体系化”,北汽集团科技创新推动战略转型

2014年,徐和谊曾强调,北汽集团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要从过去主要依靠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增长向主要依靠科技创新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内涵式增长转型,要成为汽车制造领域技术潮流与商业模式的领导者,技术创新是北汽集团最坚强有力的武器和依靠。

经过多年技术积累和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北汽集团乘用车创新体系从小到大,已形成了由一个研发基地、五大研发平台、七个设计中心以及各级企业研究院所组成的北汽自主研发体系,初步建成了自主品牌乘用车、越野车、商用车、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的研发能力,科技创新实力显著增强。

研发实力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研发队伍是商战拼杀的第一集团军。当前,北汽轿车研究院和越野车研究院建立起了2000多人的高端研发队伍,实力大大增强。拥有3000多人的福田汽车工程研究院已经是国内最高水平的商用车技术研究院。北京新能源汽车和昌河汽车的研发力量不断充实,动力总成和两大合资企业的研究机构也已搭建。研发队伍的建设,极大地提升了北汽集团的整体战斗力和行业话语权。

在车型开发方面,北汽集团轿车和越野车研究院已经具备轿车、越野车和SUV、交叉型乘用车三大产品系列,每年15款车型产品研发能力及关键零部件的研发能力。今年,北汽集团自主品牌推出数款新车,在市场上也获得了极大的认可,特别是新能源EV系列热销,用新的科技创新的鲜活实践,开启了北汽集团创新发展的新气象。

体系建起来了,人才配备到位,北汽的技术创新喜结硕果。今年,北京汽车研究总院研发基地大型工程项目,因其注重绿色设计理念,突破了汽车研发设施的传统建设模式,体现出综合自然采光、LED照明、地源热泵、新风机组能量回收、水蓄能、隔声降噪、消除光污染、中水处理、雨水收集、结构轻量化设计等方面的集成创新,荣获“中国汽车工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北汽福田自主研发的欧曼GTL系列重卡车型开发,在平台、模块化理论研究及应用方面取得了198项专利,其中14项发明专利,荣获“中国汽车工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并获得市场上的巨大成功。

由此,随着北汽集团创新体系日臻完善,以科技创新推动战略转型的发展路径,将成为北汽集团实施“内涵式增长和外延式扩张”的不竭动力,也为北汽集团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夯实了基础。

(责编:窦明、王溪)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