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汽车
人民网>>汽车>>正文

瞿国春:智能制造和智能网联汽车或出现突破

2015年09月12日11:17  来源:人民网-汽车频道  手机看新闻

    人民网北京9月12日电(曹淼)2015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9月11日-13日在天津举行。本届论坛上,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副司长瞿国春认为:汽车产业进入新常态,中国品牌产品质量和服务明显提高;新常态将导致汽车产业发展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未来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和智能网联汽车、自主创新和品牌建设、实现行业法治化管理等方面或将实现突破。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副司长瞿国春在天津论坛上发表讲话

    汽车产业进入新常态 自主产品质量和服务明显提高

    当前汽车产业发展进入新常态,汽车产业进入近十年的快速增长期,平均年增速24.3%,体现在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生产国和最大的新车消费市场。技术创新取得明显成绩,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在政策开发、平台设计、试验验证、尾气控制、电子系统开发等领域均取得长足进展。汽车行业节能减排工作取得积极成效,2014年,行业平均燃油消耗量实际值为7.22升/百公里,预计今年能够达到6.9升/百公里的规划目标。新车排放控制方面实施了国四的排放标准,也发布了国五的标准。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和推广应用步伐不断加快,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由过去2011年的0.033%跃升到今年上半年的0.614%。今年1到8月份,按新能源汽车合格证的统计已经到了12.35万辆。

    自主品牌产品品质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培育了一批在细分市场领域受到广大消费者喜爱的本土品牌。2011年我国汽车产销量结束了持续十年的高速增长,到2014年产销量达到2372万辆和2349万辆,同比仅增长7.3%和6.9%,增速明显放缓。今年增速还在进一步的放缓。

    新常态是金融危机以后和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特征的准确概括。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型产业,汽车产业也有类似的特征。进入新常态,突出表现为产业增速由高速转为中低速增长,产业结构朝着更加频繁、产业发展依靠更多创新驱动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更加突出等。

    新常态将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汽车产业发展的阶段也已经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对于汽车产业发生的重大变化,在当前整个世界信息革命的大浪潮下,新一轮科技革命对汽车产业的影响进一步深化,智能制造、互联网+、大数据等国家重要部署将逐项予以落实。

    新常态导致汽车产业发展形势发生重大变化

    市场发展进入新常态,市场竞争加剧的同时,也蕴含着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发展环境改善的重要机遇。市场由高速增长转为中低速增长,一方面市场竞争将日趋激烈,行业盈利能力将受到严重影响。今年以来整个汽车行业的利润形势确实不如以前,这种形势可能在后面相当长一段时间还会进一步加剧。我国部分企业可能会面临生产经营的困难,但是对企业带来了兼并重组、产业组织结构调整带来了一个机遇,有利于实现优胜劣汰和产业的长期健康发展。

    全球开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对技术的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同时也为汽车产业加速转型升级带来了机遇。近年来,全球汽车产业发生深刻变革,信息技术、制造技术以及材料技术等新技术与汽车产业的融合加快,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互联网企业积极进入汽车行业,无人驾驶技术正在重塑汽车新形态。

    先进技术的更新换代和在汽车产业的应用越来越快,对我国汽车产业的技术研发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和要求。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全球汽车产业的深刻变革的核心是新能源和互联网等新兴技术与汽车制造业的融合,而我国在新能源和互联网方面拥有起步早、机会多、发展快、差距小的优势,为我国汽车产业利用新能源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加速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带来机遇。

    节能环保形势日趋严峻。国家不断加严标准法规、技术竞争更加激烈,同时也为汽车产业由低碳、绿色转型带来了压力和动力。我国要完成2020年单位GDP排放比2005年下降40%到45%的国际承诺的低碳目标,并且要为完成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提出的我国在2030年左右达到碳排放峰值的目标,在2030年将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提升到20%的中长期低碳发展目标奠定基础。这些目标,都对汽车产业的节能环保提出了严峻挑战。

    因此,汽车产业在不断加严节能环保标准法规,比如我们四阶段公布的2020年油耗标准应该是5.0升/百公里,我们预计到2025年乘用车平均油耗还要继续下降,到4升/百公里左右。五阶段的机动车排放标准也可能会在全国提前实施。但是,随着节能环保法规的不断加严,为我国汽车产业向低碳化绿色转型带来的既是压力也是动力。这体现在黄标车和老旧汽车淘汰更新不断加快,汽车产业循环经济体系将逐步建立、绿色制造水平也将逐步的提升。

    汽车产业转型面临的形势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其影响也在逐步显现。变化之中,既有挑战也蕴含着机遇,我想我们应该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心态适应新常态,抓住机遇,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和智能网联汽车、自主创新和品牌建设,实现行业法治化管理等方面实现一些突破。

   

(责编:曹淼、王溪)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