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时间,自主品牌汽车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瓶颈与阵痛。据中汽协数据统计,2014年全国乘用车销量已达1970.06万辆,同比增长9.89%;相比之下,自主品牌乘用车销量累计429.35万辆,市场占有率由2013年同期的33.7%降至32.7%。
摆在自主品牌面前的挑战,是如何扩大市场的认同与关注,并找到自身的位置。人民网记者前往深圳、广州实地采访,探寻自主品牌正在面临的问题与机遇。
最初印象影响今日形象
一谈到自主品牌,很多人会用廉价、粗糙、质量不佳等词语来形容。虽然近年来自主品牌的产品技术在不断进步、品质得到显著提升,但似乎始终摆脱不掉的,是以上几个尖锐刻板的形容词。这与自主品牌早期给人的印象不无关系。
时间回到1995年,广东省深圳市成立了一家名叫比亚迪的民营企业,主营电池制造及其它电子产品。2003年,比亚迪收购了秦川福莱尔汽车,加入汽车行业,成为了广东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营车企。
然而最初像比亚迪这样从没涉足过汽车的企业,既没有研发经验,也没有相关技术支持,逆向研发是最为有效、直接且节约成本的做法。这也是比亚迪员工们常说的所谓“闭门造车”的过渡时期。
比亚迪深圳工厂制造车间(人民网 鄂智超摄)
李仲恩在比亚迪工作已有8年,工科出身的他,因为家在广州且自身对汽车有着浓厚的兴趣而进入比亚迪的深圳研发部门工作。他对记者坦言,“当时的比亚迪,从各个电器配件到车身钣金,一律都遵循着自给自足的原则,什么都琢磨着自己造。”
“不懂的时候,就先看看别人是怎么造的,弄懂后再把车做出来”,他说,“遇到别人的专利,也只能采用适当调整、规避一下”的简单做法,整体上的研发工作以模仿为主。
2005年,比亚迪正式推出了F3车型。这辆以丰田卡罗拉为蓝本,拥有紧凑级轿车尺寸和酷似卡罗拉外形的F3却只卖7万多元的小型车价格,以低价位第一次打开了市场,模仿造车取得了初步成效。
从零开始、逆向研发,比亚迪所走的这条从低端产品开始的道路,与很多自主车企颇为相似。也正是这样的产品思路,为自主品牌争得了宝贵的市场份额,带来了得以继续发展的利润与经验。
自主品牌汽车在2005至2009年也曾迎来过销量高峰,甚至市场份额一度超越德系与日系车。
然而,这种现象的背后是合资品牌车型价格的坚挺。如今,合资品牌产品价格不断下探,留给自主品牌的生存空间也被持续挤压。
从低端起步,又无法往高端发展。几年下来,自主品牌留给人们的印象便难逃“低端”这个令人头痛的字眼。它们没有国外品牌动辄几十年、上百年的文化与历史沉淀,往往只有打起性价比的大旗,依靠模仿、借鉴来降低研发费用,在低端市场寻求存在感。
自主品牌 的“品牌”成最大障碍
广汽乘用车副总经理古惠南在与记者提起自主车企的“品牌”二字时,感慨颇深。他向记者谈到,当初广汽传祺品牌刚刚建立时,对于应该有着怎样的产品定位,进行了仔细研究,最终才决定由中端产品起步。
他认为,“面对着世界上的汽车强国,我们从各方面都相差太远,平地起跳不太现实。因此,找国际企业进行合作被认为是比较可行的方法。”
广汽传祺生产线(人民网 鄂智超摄)
与比亚迪不同,广汽作为国有企业,有着从上世纪80年代起便开始的合资造车经验,此后与丰田、本田、菲亚特、三菱等品牌合资生产乘用车型,在资金与造车经验上有着优势。广汽乘用车随后引进了阿尔法? 罗密欧的平台技术,并将其进行了二次开发,推出传祺轿车品牌。
然而,即使是有了成熟的技术,定位中端的传祺在面对市场上的合资车型时,也遭遇着品牌价值的困扰。
谈到自主汽车品牌力这一点时,古惠南感慨地说,“中国人从四个轮子加沙发的理念开始造车,但是却没仔细考虑过品牌价值是什么。”自主车的品牌力薄弱,已经成为既产品品质后另一个让人头痛的问题。
与品牌力直接挂钩的,当然是车型的售价。主打性价比的自主品牌车型,在号召力上难以形成群势,在售价上便只能低人一头,从而又让人想起了低端、廉价这样的印象,形成恶性循环。
品牌形象和品牌力两大问题,伴随着自主品牌的发展,到了必须做出改变的时刻。
提升自主汽车水平 新能源方向受追捧
时下正流行的新能源车,给自主品牌带来了一个机遇。
据中汽协统计数据,2014年我国纯电动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的累计销售已达7.4万余辆,较2013年增长3倍多,但距离国家汽车产业“十二五”计划的年产销50万辆目标依旧有很大差距。
记者在广州、深圳实地了解到,新能源车,尤其是纯电动车虽然在两地都获得了地方政府相应的鼓励政策,但充电难的问题仍旧困扰着大多数私人用户。 纯电动车的增量主要以出租车、公交车等单位的采购为主。
比亚迪e6纯电动出租车(上)
广汽传祺GA5 REV增程式电动车(下)(人民网 鄂智超摄)
目前来看,众多自主品牌并未在新能源的路线上达成一致。纯电动车、混合动力车以及增程式电动车等不同形式的产品将持续共存。这种多元化,其本身实验的意义就大于标准化的意义,也更容易创造出新的市场需求。
随着相关政策的不断推动,新能源车成为自主品牌未来最有潜力的增长点之一已不容置疑。然而,无论自主品牌选择哪条新能源车路线,甩开政策的拐杖,推出实用、实惠的产品才是最能吸引消费者的利器。
继续提升传统汽车品质才是长远之计
新能源车虽然预示了汽车发展的方向,但未来几年传统汽车依旧会是销量的主力。汽车作为一种典型的实业产业,最根本的核心依旧是产品本身的实力。眼下,继续提升自身的产品品质,是赢得消费者最终肯定的另一关键。
走在广州、深圳街头,一辆辆新款日系、德系车从身边开过,让人感叹开放较早的南部沿海地区对于国外品牌认知度之高。
古惠南向记者说,“自主品牌如何把汽车做得和别人一样成熟稳定是最大的难点,只有创造属于自己的核心技术,才能从本质上提升自身的品牌价值。”
如果汽车企业认为可以绕过传统汽车,造出新能源车就会超越世界强国,实现所谓的“弯道超车”,更是一种自以为是的危险心态。
对于土生土长的自主品牌汽车,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做好基本技术,比费尽心机地搞豪华、拼配置更为实际。无论是传统汽车还是新能源车型,都需要在产品水准上达到更为成熟的高度,方可挺起腰板与国外强势品牌竞争,告别低端的固有印象。
自主品牌汽车实现自身价值,只能,也必须要靠自己的不断努力与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