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强制标准出台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上述GPS导航部分产品被查出不合格,但相关企业却无须承担相应责任。原因在于,我国目前尚无车内电磁辐射的强制标准,这次国家质检总局是依据GB9254-2008《信息技术设备的无线电骚扰限值和测量方法》和GB/T19392-2003《汽车GPS导航系统通用规范》等标准的要求对GPS进行检测,这些标准是国家推荐性标准而非强制性标准。
和车内“辐射骚扰”一样,针对车内空气质量问题,环保部与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下称国家质检总局)于2012年3月联合发布了中国车内环境标准《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下称《指南》),对车内空气中的苯、甲醛等8种常见的车内污染物设置了浓度限值,并明确了采集检测样本的环境条件、方法与设备,但《指南》并非强制性法规,只是行业技术标准。
多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现在中国市场上很多汽车之所以在车内污染处理方面不过关,非不能而是不为。
有业界人士称,改善车内环境,车企必须进行生产工艺改造和技术升级以及使用环保材料,这样必然会增加生产成本。这也导致了企业很少会主动在改善车内环境上下功夫。另外,新车出厂后,一般要等有毒有害物质释放一段时间才能销售,这样不仅占用更多库房,也将减缓资金回流速度,再加上市场需求旺盛,很多新车从生产线直接就到消费者手里了。
专家认为,让所有汽车生产厂家都主动改善车内环境质量的动力只有一个,那就是出台国家强制性标准。
为此,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曾针对提升车内空气质量、防范车内环境污染问题提出建议,由环境保护部、国家质检总局牵头建立权威的乘用车内空气质量检测和发布机构,像中国新车评价规程(C-NCAP)那样,定期对市场上的新车空气质量进行抽检、发布,给予消费者系统、客观的车内空气质量信息,使消费者真正对车内空气污染有知情权。
而在前不久召开的车内空气质量与绿色之星产品技术圆桌会议上,部分整车企业代表建议,环境保护部门和行业协会应从源头控制VOC(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物质含量,加强对材料和汽车零部件的检测认证,让不达标、缺乏信誉的材料和零部件没有市场。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