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部、国家质检总局16日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机动车检验工作的意见》,新措施主要包括试行6年以内的轿车和其他小型、微型非营运载客汽车(面包车和7座及7座以上车辆除外)免予上线检验、对所有新出厂的轿车和其他小型微型载客汽车办理登记前免予安全技术检验、推行异地检车服务等内容。粗略估计,几千万辆在用汽车以及每年增加的1000多万辆新车可以因为新政策免去繁复的上线检测。此次验车改革适应中国汽车社会目前的构成特点,有利于节约社会时间成本。
长期以来,私家车等非运营车辆上线验车费时、费力、费心,成了屡遭网民抱怨的“吐槽点”。每逢月底验车动辄排几个小时长队、检测场“潜规则”、滥收调校灯光费等,给车主增加了不少时间和经济成本。此外,由于验车能力长期供小于求、监督部门下属的关联企业参与验车经营,还滋生了“车虫”灰色代验、验车人员服务态度差等乱象,影响汽车社会的健康发展。
从经济学的角度考量,性质为非运营的轿车和其他小型、微型非营运载客汽车(面包车和7座及7座以上车辆除外),其首要目的并非像客货运营车辆那样“多拉快跑多赚钱”,而是多以安全代步出行为“最高目标”。这部分车辆尤其是私家车,大多在4S店服务体系中进行“里程+时间”双保险的专业保养和检测,加之现代汽车制造质量日益提升,定期保养检测的实施可以有效保障车辆在头几年“车况平稳期”的日常驾驶安全性。
纵观汽车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验车制度设计,均对4年或6年内的私家小客车相对宽松。这是主要因为从经济学角度考量,车主是私家车的第一安全责任人,私家车的车况关系到全家安危。从经济人都是理性的理论分析,私家车的安全与公共安全具有“同向性”。因此,政府出于便民和降低社会时间成本的考虑,对私家车年检放宽并不会导致私家车安全状况出现大的波动。
从验车改革新政策的成本收益分析,虽然验车场的生意会受到一定影响,但是整个社会节约的时间成本却价值惊人。以一辆车每两年节约两三个小时上线检测、等候时间计算,全国几千万辆车累计节约的社会时间成本是“天价收益”,远远高于验车场损失的那点小利。
本次验车制度改革,也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市场之手和政策之手应当如何和谐挥舞。公安部交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全国汽车保有量从2003年的2421万辆,增长到2013年的1.37亿辆,并继续以每年1500万辆的速度增长。而截至2013年10月底,我国私人拥有的汽车超过8500万辆。由此可见,中国汽车社会以私人汽车为主体的构成已经定型。面对汽车社会以私人汽车为主体的组成结构,政府乃至立法机构如何合理进行符合法律经济学“成本-收益”考量的制度设计至关重要。
尤其是进入大数据时代,交管、保险监管等部门可以精确掌握不同车型在交通事故伤亡统计中的比例。在这种背景下,一刀切的管理手段应当越来越少,精细、科学、区别化的管理手段应越来越多,这样才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也符合汽车社会安全、高效的发展方向。
当然,比较美国等汽车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政府部门之所以对某一类车辆年检相对宽松,其背后的重要支撑是非常强的交通事故后的汽车产品质量追溯能力以及比较完善的产品质量追溯法规体系,事故车主不会陷入产品质量鉴定难、维权难的被动境地。这实际上反映了行政许可式管理思路和事后追责式管理思路不同的效率和制度成本。
记者注意到,《关于加强和改进机动车检验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强化了检验机构主体责任。包括强调检验机构对检验结果承担法律责任,在检验合格标志上标明检验机构名称,体现责任的可追溯性,接受社会监督和责任倒查。对发生死亡交通事故的,严格倒查机动车检验情况,依法严肃处理违法违纪问题等。记者认为,这的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更好地落实验车机构的法律责任。但是,如果不尽快学习汽车发达国家的经验,建立起一套科学、严谨的交通事故后的汽车产品质量追溯机制,围绕验车这一话题的争论,未来仍然可能持续。(南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