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中窥豹 上海车展看动力电池发展趋势【3】
趋势二:日韩企业的“再出发”
代表车企:远景AESC
在全球的动力电池行业中素有中日韩三足鼎立的说法,但在国内由于补贴政策的原因,日韩企业鲜有发展。在本届上海车展上韩国的SKI、LG化学都有独立的展台,而车展之外,它们也通过合资、入股、建厂等方式,积极寻求重返中国市场的机会。
部分韩国动力电池企业国内布局一览表 | ||
电池企业 | 国内电池厂规划 | 国内上下游业务扩展 |
韩国LG化学
|
南京市江宁滨江开发区建厂,年产能32GWh |
与华友钴业合资成立了两家公司 |
韩国SKI | 中国江苏常州金坛建厂,年产能达7.5GW | 常州新建锂离子电池隔膜和陶瓷涂层隔膜生产工厂 |
收购灵宝华鑫铜箔有限责任公司 | ||
韩国三星SDI |
调整天津工厂部分产品结构,新增投资达24亿美元; 三星环新动力电池新建二期工厂 |
投资车用MLCC工厂(多层陶瓷电容器)新项目 |
松下 | 大连工厂部署两条新生产线,年产能5GWh | - |
今年4月AESC正式被中国风电企业远景集团收购,包括NEC旗下电池电极生产业务,在新成立的公司中远景基金持股80%,日产持股20%。其实将远景AESC放在这里有些不太合适,毕竟它已经成为了一个中国品牌,不过从技术路线上来说,它的核心技术还是来自日本。
远景AESC的主要竞争优势是“安全性”,号称九年零重大事故,且全球范围几乎没有撞击起火事故出现。现在大家普遍讨论的NCM811三元锂电池(正极材料镍钴锰比例为8:1:1的电池),就因为容易出现产气、膨胀、耐热性差等问题经常被人诟病。
目前远景AESC在江苏无锡开设了中国制造工厂,设计产能20GWh/年,布局了Gen-5 811 AIoT 动力电池产线,可以支撑每年超过40万辆新能源汽车的电池供应。
远景AESC全球产能 | |
地点 | 产能(GWh) |
美国Smyrna | 3.0 |
英国Sunderland | 1.9 |
日本神奈川 | 2.6 |
中国江苏 | 20(规划) |
小结:以远景AESC为代表的重新入局者,带着成熟的技术研发能力和丰厚的技术储备,甚至是更加低的生产成本,和国内头部电池厂商竞争,看来卷土重来真的不再是一句空话了。
趋势三:开启云端大数据时代
代表企业:宁德时代
看到这里细心的小伙伴会发现“大名鼎鼎”的宁德时代并没有出现,这是因为这届上海车展宁德时代并没有参展,不过它很好地践行了那句话,虽然人不在江湖,但江湖上总有它的传说。宁德时代在2018年国内动力电池装机量上依旧是第一名,国内市场份额占有率达到40%以上。
有了华为更加智能化的云端数据库支持,宁德时代就能根据大数据分析出不同车主的驾驶习惯和用车环境,因地制宜地调整BMS电池管理系统的控制策略,实时对电池系统进行远程诊断、预警和升级。另外通过电池大数据的累积和分析,也为其后续的电芯开发、电池包续航里程设计以及BMS电池管理系统的开发提供数据支撑。
小结:智能化、网联化不仅仅是车辆主机厂发展的趋势同样是动力电池厂商未来的方向,在大数据时代下,以宁德时代为首的头部企业以广大的样本基数做基础,建立智能化的云端大数据平台,或将进一步扩大其竞争优势。
趋势四、其他企业奋起直追
代表企业:比克电池
动力电池技术还在不断发展当中,三元锂电池也好,固态电池也罢,依旧会有各种新的技术出现,这就给不少动力电池企业提供了“弯道”超车的机遇。而且一些车企为了保证供应稳定和掌握更多话语权,也会选择非头部企业作为动力电池供应商。
2018年中国动力电池企业装机量排行榜 | ||
排名 | 企业 | 装机量(kWh) |
1 | 宁德时代 | 23540 |
2 | 比亚迪 | 11105 |
3 | 国轩高科 | 3025 |
4 | 力神电池 | 1945 |
5 | 孚能科技 | 1880 |
6 | 比克电池 | 1586 |
7 | 亿纬锂能 | 1264 |
8 | 北京国能 | 782 |
9 | 卡耐新能源 | 633 |
10 | 万向 | 602 |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 |
多元化产品发展是比克等企业奋起直追的路线之一,据比克动力副总裁李凤梅透露,在深圳有一条产量达1GWh的方形电池正在试线,同时郑州也在规划方形电池产线,预计今年第四季度产线建设完成,年底之前投产。
小结:据中汽协数据显示,2018年,新能源汽车销量达125.6万辆,预计2019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将突破160万辆。而2018年新能源乘用车动力电池装机量达32.86GWh,2019年的装机量还会更高。在头部企业占据较大市场份额的情况下,二三线企业为了分得更多的蛋糕,势必会要开始发力,2019年动力电池业的竞争想必会更加激烈。
全文总结:
随着补贴政策的退坡,车企需要更加低价、优质的动力电池供应商,再加上日韩企业的再次“入局”,动力电池行业即将迎来一场残酷的战争,这对中国动力电池厂商来说是一次巨大的挑战同样也是机遇。面对日益更新的新技术,作为消费者的我们更乐于看到这样的良性的竞争。(姜田双)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