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汽车

产业发展别忽视三大因素

2017年09月14日14:40 | 来源:人民网-中国汽车报
小字号

《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为我国建设汽车强国提供了框架与指引。我国汽车产业将在工业化中后期的工业强基支撑、对外开放融合中,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与全球汽车产业的共同发展进化。为生存而发展的动力,将推动我国汽车企业持续创新、追求卓越。目前汽车产业发展中的很多问题,也将在产业的灵活性、韧性和开放性中,通过自我调整和快速变化得到解决。

尽管如此,我国汽车产业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类似于英特尔前总裁安迪·格鲁夫所称的“十倍速变化”因素,可能会对汽车强国进程产生重大影响。对这些因素关注不够、处置不当,就有可能在强国建设中出现短视、低效,甚至反效果的战略或战术,影响汽车产业的发展轨迹。

第一个是人口因素,它将对从2017年开始的未来十年汽车需求产生负面冲击。美国企业研究所认为,专家们对经济的一致预测都会出现重大失误,而相对经济、政治和有关未来的预言,长期的人口形势预测拥有强大内在优势。从2017年开始的未来十年,1991年~2000年的生育低潮出生的1.59亿“90后”(目前17~26岁)开始步入购车黄金年龄,1981年~1990年的第三次生育高潮出生的2.28亿“80后”(目前27~36岁)在大部分完成了第一次购车后新的购车需求减少,而1962年~1971年第二次生育高潮出生的2.5亿人口(目前46~55岁)的购车需求在消失。“90后”将成为未来十年的购车主力,两次人口高峰所导致的汽车需求逐渐消弱,且第二次、第三次人口高峰分别比“90后”多57.2%和43.3%,这将导致汽车市场需求下滑。

人类的直线思维模式难以理解指数函数,预测时宁愿相信原有趋势会持续下去,这就容易导致我们对前景过于乐观,当困难来临时准备不足。忽视人口因素,或将导致汽车企业的决策最终形成合成谬误。

第二个因素是对新一轮汽车技术革命的理解,这可能关系到我国汽车强国建设的成败。20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美国虽然同时看到了计算机技术变革的机遇,但日本通产省在计算机技术发展方向上判断失误,导致错失迄今最大的产业发展机遇。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技术创新对汽车产业的颠覆性越来越明显,目前以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等为代表的汽车技术革命,不仅对传统汽车企业形成了较大的冲击,改变了汽车产业的发展业态,而且还吸引了一批新兴的汽车产业参与者。汽车产业新一轮科技创新方兴未艾,其不是来源于逻辑,而是来自于生存本身,是在不断的试错中产生,具有跳跃性,对方向的预测受制于技术发展的不确定性,充满诸多未知的未知。

在我国建设汽车强国过程中,不仅需正视汽车技术规划对进程的重大影响,而且在思想和行动上要有新思维和新方式。只有跨越狭隘视野,根据技术进步的特性,在对前沿技术把握上明确政府和企业职责,避免过度干预,支持多样性,鼓励试错,从而使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环境能适应汽车技术进步的进化模式。

第三个因素是外资政策,这有可能成为影响我国建设汽车强国的重要变量。汽车产业外商投资政策的改变,可能导致产业发展生态环境的变化,干扰汽车强国建设的轨迹。有关汽车产业利用外资政策的各种讨论曾甚嚣尘上,但却忽视了后发汽车强国之所以放开外资,都是受国际压力所迫。如日本汽车产业由于日美汽车贸易摩擦,经谈判于1973年被迫放开汽车产业外资股比限制;韩国汽车产业股比放开则是由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作为接受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200亿美元紧急救援时所附加的苛刻条件。

在一定程度上,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是一部合资合作史,对外资准入限制的相关政策为我国汽车产业发展赢得了时间和空间,使我国汽车产业与跨国汽车企业的关系就如生态圈中的进化一样,由最初的依附、随后的共生,到未来的共同进化。《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虽然提到有序放开合资企业股比限制,但是在外资股比问题的基本原则方面应顶住国际压力,越放开得晚越有利,它也应成为我国未来在国际谈判中的重要筹码,因此放开汽车股比问题必须非常慎重。当前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外商投资的放开,以及愈来愈明显的合资热,已经引起了很多业界人士的担忧。 

(责编:王晴、闫枫)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