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车警惕合同风险 买车不签合同影响上牌
又到一年“3·15”,汽车消费类投诉开始集中曝光。根据中消协近期发布的数据,2016年汽车类投诉中售后服务、合同问题和产品质量是引发投诉的主要问题,占到总投诉量的7成。其中合同问题主要集中在购车不签订书面合同、合同不规范和签订合同不履行、销售人员口头承诺的优惠或者补贴不兑现等等。本期,我们为你梳理2016年消费者买车当中各种易发风险,让你在2017年轻松买车、换车。
买车不签合同影响上牌
案例:消费者李先生想买一辆10万元内的车,对于他这位工薪阶层的购车者而言,价格优惠幅度是他最看中的,因此他从市场上精挑细选多家经销商,最后决定在一家报价低的经销商处交了定金,但是随后发生的事情让他对本来轻松地买车心生畏惧!到了提车日,李先生本以为一切顺利,不想还是出了幺蛾子,经销商销售人员因为不能及时提供合格证、正式发票等手续,上户挂牌出现问题。时至今日,李先生仍然在和经销商协商、接洽之中……
分析:从上述案例分析,李先生买车存在两种误区,一是图价格便宜,没有和经销商签订购车合同,当后期发生纠纷时,往往互相扯皮;二是李先生在选择经销商时,没有考虑经销商的诚信问题。当下,一些汽车经贸公司,实际上属于正规特约经销商的二级代理,因为资金量比较小,往往以质押车主车辆合格证等为手段,获取车辆企业融资贷款,以便从厂家获得更多数量的订车,而一旦出现资金链问题,往往影响消费者办理车辆上牌手续。
警示:消费者在购买车辆时,一定不能只是图车价便宜,而是要了解经销商的资质,选择厂家的特约经销商,尽可能在正规经销商处订车、购车,即使后期发生纠纷,也可以通过向厂家投诉协商解决,而不是让自己陷入被动。另外,签订正规的合同,也能规避车辆后期使用的质量问题,不至于产生后续售后服务的问题。
强行要求办理贷款、保险
案例:买车砍价是时下车市惯例,但是也要注意风险。雷先生今年节后去一家市场看车,走了多家汽车经销商店,除了选择车型之外,最重要的是和经销商砍价,试图把买车款压至最低。终于,在一家经销商处,车商的报价合乎雷先生一家人的诉求。但是在交款当日,却被店方要求必须上指定保险公司的车险,而且只能贷款不能全款购车,这意味着雷先生的车价无形中又增加了不少。据雷先生说,店方指定的保险费率和贷款利率明显高于市场价格,但是因为已经交了定金,最终还是要选择在这家经销商店提车。
分析:其实买车时车价只是一个方面,消费者从买车到最后的上牌使用,实际上要发生很多费用,比如车险、贷款、装饰、车牌办理一条龙服务等等,这些都是经销商产生利润的部分。如果消费者不熟悉买车的过程及相关费用,即使经销商整车报价很低,但是在后期的手续办理中,仍然会无形中捆绑多种费用。一般而言,在店内,像车险、车贷等都有一定代理费和管理费,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最终都有可能让消费者身陷其中,多付车价之外多项费用。
警示:实际上,随着汽车市场越来越成熟,车价已经越来越透明,特别是经销商销售环节,单车利润已经很低,如果优惠幅度低于市场报价,预计销售在后期一定会被销售人员“捆绑”,比如强制要求上全险、强制加装配饰等,因此买车切记砍价过狠,后续吃亏。目前,北京市场已经在使用买车格式合同,如果是正规经销商一定会使用正规合同,因此选择正规经销商很重要。
买车时的承诺不全兑现
案例:李先生最近感觉比较堵心!因为尽管已经开上了新车,但是质量差、不必要的装饰实在让他很不满意。事情是这样的:去年底,他在一家经销商处预订了一辆车,从初期车型的配置谈判到之后的价格优惠,李先生和销售人员关系处的可谓非同一般,但是等到提车时候他才发现,加装脚垫、车膜和高价加装的踏板都让他非常不满意,当初承诺的品牌及质量都是虚谈。为此,李先生曾经和销售人员私下协商,但是销售人员似乎也很无奈,声称自己的这单业务根本就没有赚什么钱,如果按照当初的承诺,他自己可能要往里搭钱!协商因此也不欢而散。由于当初只是口头协定,没有合同,李先生只能吃哑巴亏!
分析:对于很多品牌而言,销售成本越来越高,一些销售人员为了留住业务,在初期服务当中往往满嘴跑火车,给消费者很高的承诺,殊不知这些承诺已经完全超过自己的能力,等到消费者提车时往往无法兑现。作为消费者,因为感觉销售人员态度好,服务也不差,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一忍了之。
警示:实际上对待这种骗局也比较容易,消费者可以在购车合同中一一注明,特别是所选装饰的品牌和选用材料要详细写在合同中,切记不要嫌麻烦,也不要感觉和销售人员关系好而不注明,以便后期发生纠纷时依据合同进行追索。
有意压低旧车置换价格
案例:如今,新旧车置换业务对于很多北京车主已经再熟悉不过了。去年底,王先生计划用自己的福克斯置换一辆新车,通过了解得知,市场上不同品牌、不同的经销商的置换补贴差别很大,最终通过对比选择置换补贴较高的经销商处换车,但是等办完手续交了车,王先生才发现,尽管经销商置换补贴高,但是他的福克斯定价却整整低了近1万多元,算来算去自己仍然吃亏了。王先生说:“当时只是在意置换补贴了,没有了解二手车的价格,直到最后了解到市场上同类旧车价格,才发现其中有猫腻。”
分析:去年年底,北京市政府出台国一国二限行政策,超过50万辆车在未来几年内有换车需求,正是这一强大市场供给,给了新车经销商可乘之机。一些经销商往往以厂家的置换补贴作为诱饵,吸引消费者参与置换业务,以此压低旧车价格,从中赚取利润。说到二手车,最近几年价格波动不可谓不大,年份不同差价幅度之大令人咋舌,一些排放标准低的车型价格已经在万元以内,而一些排放标准高、且品牌不错的车型,市场表现仍然坚挺,不了解市场行情的消费者,在实际的置换业务中往往被“算计”。当务之急,消费者在换车之前要多对比,多了解行情,这样才不至于在置换业务中被骗。
警示:当下,很多车主因为不了解二手车市场行情,对自己旧车估价与市场有较大出入,而个别经销商正是利用这一点,利用政策、置换补贴等手段,尽量压低旧车价格,以提高卖车利润。在这里记者提醒消费者,在置换旧车业务估价前,尽量先到市场咨询二手车价格,实在感觉不方便,可以根据置换经销商给定的估价,作为底价去不同的二手车竞拍平台进行拍卖,溢价部分往往是经销商赚取消费者旧车的部分。当然,单独处置旧车不参与经销商置换业务,将不能获得厂家的置换补贴,最终是否合算,车主还要仔细算计。(文/本报记者 何登峰)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