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怀和面子 盘点汽车配置中的“假货”

生活中出现的假货总是会令人不厌其烦,其实汽车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少“假货”,它们堂而皇之的出现在了汽车身上,其中不少还曾一度受到追捧,今天我们就来简单盘点一下这些汽车配置中的“假货”。(篇幅所限,咱们今天只聊原厂配置。)
您千万别以为“假货”只会出现在廉价车上,今天要说的第一种“假”配置就是在中高档车上常见的假敞篷。敞篷车如今基本只会出现在跑车上,其实在汽车诞生之初这是一种主流配置,当时的豪华轿车上的折叠顶篷尽显优雅。
然而敞篷对于很多人来说并不是必需的,在密封性、隔音性和安全性等方面却有很多不足,随着汽车的发展敞篷逐渐被全封闭车身取代。但敞篷的情怀还在,于是就开始有人在硬顶上面包覆一层皮革材质,既有全封闭的实用,又有敞篷的B格,两全其美。
依据覆盖物的材质,它被人们称为乙烯基车顶(Vinyl roof),当然,也有人直接叫它“假敞篷”。根据覆盖面积的不同,“假敞篷”又分为Full、Canopy和Landau等多种形式,如果再加上仿折篷扳手和Opera侧窗,那就最讲究了。
“假敞篷”起源于上世纪20年代,在70年代达到高潮。然而塑胶材质的车顶蒙皮保养起来却非常不容易,因此后来原厂“假敞篷”车型越来越少,现在仅有少数后市场服务店铺还保留着“假敞篷”改装业务。
和“假敞篷”差不多同样的年代里,美国还在流行着另一种汽车配置:Woodie车身,它的前半部分和普通车型一样,但车厢部分却用木材作为主体,不管车身颜色如何,车厢都是原木色。
后来人们发现木质车身在成本、强度以及维护方面都有先天的缺陷,因此从50年代开始就被全钢车身取代了。然而美国消费者却对它念念不忘,各大车企纷纷在自己的钢制车身上贴上实木材质,假装这是一台拥有木质车身的汽车。
再后来,人们发现即便不涉及主体结构,贴在车身外面的实木材质仍旧非常不容易维护。到了60年代,汽车制造商们将实木替换成了一层薄薄的木纹塑胶贴片,这种车型并未在世界范围流传太广,但在美国市场却经久不衰,直到90年代还有量产版本问世。
无论真伪,木纹车身如今已经比较少见了,但在豪华车型内饰中木质材料却一直是常见的元素。内饰与乘员接触更密切,而木质材料却能让人感到更加自然。另外,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木板也是如此,内饰上独一无二的木纹更能让车主感到尊崇。
和木质车身不同,木质内饰板并没有什么实用性方面的缺陷,但却有一个绕不过去的问题——贵。这让想要打造车内豪华氛围,却不得不严格控制成本的非豪车设计师头疼不已。最后还要感谢材料科学的进步,仿木纹内饰板出现了。
仿木纹内饰与仿木纹车身同时出现,但比后者取得了更持久更广泛的欢迎。曾有一段时间,国内市场上到数十万,下到三五万的车型几乎都装备了这一“豪华”配置。如今年轻车主增多,仿木饰板日渐式微,却又出现了另一种“假”材料——仿碳纤维饰板。
与木材一样,皮革同样取材于自然,用在内饰中可以给人更加舒适的享受。自古以来真皮都可以算是比较高档的材料,相对于其他布料,它在耐磨与舒适之间达到了平衡,因此车身制造商们自然会为自己的汽车首选皮革作为自己汽车的内饰材料。
直到有一天,汽车走进了流水线生产的时代,然而畜牧业却无法同样极速扩大生产,皮革仍然是昂贵的材料。再次感谢材料科学家吧,他们研制的复合材料不光能制作“假木头”,还让人造皮革进入了千千万万的汽车之中。
人造革不吸水不透气,但却因此拥有了易打理和不易变形的优势,这让它迅速风靡世界汽车业。今天市面上大部分汽车的“真皮座椅”也都只有贴合人体的部分是真皮,其他都是人造革。
如今的人造革材料观感、触感都非常近似真皮,只要加上缝线,足以达到乱真的程度。说到缝线,最近的汽车内饰上又出现了仿皮革缝线,我们在视觉上“享受”皮革的成本进一步降低了。
讲完了“豪华”配置,我们再来看看那些“性能”装备。先来说说排气管,市面上不少发动机排量大、缸数多的性能车型都在车尾布置了更多的排气尾管,于是很多人开始根据露在外面的排气尾管数量来判断一台车的性能。
既然那么多消费者都用这么“直观”的方法来做判断,于是就有车企开始在自己汽车的排气尾管末端加装分叉或假尾管,这样一来排气尾管一个变两个、两个变四个,很有面子是不是?如今不少车型不管真正需要多少,露在外面的尾管数量必须做足。
下面再说进气,这里说的可不是发动机进气,而是车身上那些零零散散的进气口。比如有些增压车型发动机盖上有个进气口,它的作用是为中冷器散热;还有的车两只大灯下方各有一个小进气口,用来给刹车降温并减少轮胎附近乱流。
这些小进气口(通风口)是为各自车型的性能需要而生,同时在视觉上也为这些车增色不少。既然有这么好的视觉效果,自然也就逃不出被“山寨”的命运,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奥拓快乐王子发动机舱盖上那个唬人的进气口了。
米其林的白胖子无人不知,其实他身上一圈圈的并不是肉,而是轮胎,那为什么是白色呢?这是因为早期的汽车轮胎强度不足,人们发现在橡胶中添加氧化锌对这个问题最有帮助,加入氧化锌的副作用则是让这时的轮胎都变成了白色。
经过深入的研究,人们又发现在橡胶中加入炭黑可以让白轮胎耐久度更好。不过限于成本,黑色橡胶并未用在全部轮胎中,不少轮胎的胎壁仍然是白色的。
白胎壁轮胎在20年代末变成了一种时尚,到了50、60年代,自己的车没有白胎壁是一件在朋友中间很抬不起头的事。然而由于维护成本高等原因,白胎壁轮胎在70代之后逐渐减少。
白胎壁轮胎在西方国家渐渐消失,但在我国却一直存在着,每到阅兵等重大场合,国内军车胎壁就会被刷上白漆,有人说这是为了在保障灯光管制时的夜行安全,但我却认为这只是一种保持了几十年的传统。(注:该传统在2015年阅兵中没有出现。)
这些“假配置”中,有些源于缅怀传统的情怀,有些是对高档配置的向往,你说它们借鉴也好,山寨也罢,终归表现的是车主们对爱车的期许。好了,车上的“假配置”就先聊到这里,更多有意思的话题,还请继续关注我们。谢谢!(王勐)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热门排行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