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黎福超:以创新变革引领制造
“汽车行业发展很快,技术迭代很快,这就要求企业在技术研发方面有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才能跟得上行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黎福超告诉记者福达在创新方面花了很多功夫,从企业成立到现在,始终牢牢把创新作为核心竞争力,不断进行技术和管理创新,以创新变革引领制造。
黎福超:“汽车零部件是没有国界的”
黎福超对福达的国际化发展充满信心。他认为汽车行业国际化非常重要,汽车是没有国界的,汽车零部件也是没有国界的。现在有很多国外的厂商到中国来投资建立零部件企业,同样我们中国的零部件企业也要敢于“走出去”,融入进全球汽车市场。
福达在三年前就提出并实施了“三步走”的国际化战略。首先要有国际化的客户,第二步是要有国际化的能力,第三步是敢于“走出去”。
- Q:大家好,这里是人民网视频访谈。十九大明确提出要振兴实体经济,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今天在直播间我们请到了一位传统制造业的企业家,让我们一起欢迎桂林福达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黎福超。欢迎黎总。
- A:谢谢各位网友。
- Q:我们大家都知道,现在大家出行都会选择汽车为最基本、最普通的代步工具。我们经常会开着车,但是很少有人会去想汽车身上某一款零部件出自哪里,从何而来。黎总做的就是这个事。您的汽车零部件主要体现在哪些车型上?我们开的哪些车有您的零部件伴随左右呢?
- A:我是生产汽车零部件的,公司在80年代开始创业,当时没有考上大学,父母留给600块钱开始创业。刚开始不是做汽车零部件,是做自行车零件。1989年的时候,中国的汽车工业慢慢发展起来,我的家乡旁边就是玉柴,我第一个帮玉柴生产汽车发动机的零件,从1990年开始转型为生产汽车相关的零部件。我们生产的零部件主要是发动机里面的曲轴。现在除了纯电动车以外都有发动机,发动机里面核心的零件曲轴就是我们生产的。还有汽车的离合器,现在很多开自动档的汽车没有离合器了,但是很多汽车特别是商用车是有离合器的,这个离合器是我们生产的。
- Q:虽然对于更细致的零件,我们不太熟悉,但是对于您说的发动机、离合器,这些基本概念还是知道的。您生产的汽车零部件主要都在哪些车型上?我们在开哪些款车的时候有您的零部件在助力呢?
- A:开始跟随玉柴起步,我主要生产商用车的汽车零部件,卡车,工程用车,这些发动机里面的曲轴、离合器是我生产的。前几年开始转型生产轿车的发动机曲轴。现在很多道路上跑的轿车的曲轴,我们都可以生产。
- Q:刚才您也提到了转型,在近些年,制造业创新和转型一直是行业当中的关键词。对于您这个汽车零部件来说,创新和转型又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 A:首先说创新,一个企业没有创新就没有未来。我从80年代到现在,一方面是技术创新,另一方面是管理创新,两个创新都非常重要。技术创新,特别在技术研发方面,必须要跟得上汽车快速发展的需要,因为这个行业发展很快,技术进步很快,技术创新的能力很重要。我们企业在创新方面花了很多的功夫。我们成立一个创新管理委员会,每年有两个大会,一个是年度工作大会,一个是年度创新大会,这两个会每年公司都很重视。通过这一系列的创新的激励制度,来激励我们的员工、干部,参与创新,积极创新。这么多年,获了很多奖,申请了很多发明专利和应用专利。
- Q:刚才您提到创新,一定要有观念上和意识上的主动创新。创新如何落地?转型方面我们又有哪些部署和思考?
- A:技术创新,首先在企业里面,设立一个创新管理部门,另外有专人抓好创新,并且做创新的规划和实施的方案,这个方面很重要。作为一个零部件企业来说,自己独立创新是一个方面,和客户共同创新也是一个方面,比如和玉柴,和一些大客户,包括商用车、乘用车的客户,我们积极参与他们的创新。不断根据排放的要求,提升可靠性,提升排放要求,我们所有的零部件都发生很大的变化,我们的创新必须跟上,必须与客户同步发展,我们的创新才能真正能有效。
- Q:我们知道在汽车行业领域,新能源汽车逐步取代传统能源汽车,这是一种发展趋势,您在行业当中肯定也会有一些提前的预判和感受。如何看待这个大环境对于汽车零部件带来的影响呢?
- A: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近一两年时间,不少人问我,特别像我们这种传统发动机配套企业,回避不了新能源汽车的问题。作为我们来说,传统发动机零部件的企业,如何面对这个变革,面对这个新的汽车潮流?我们做零部件的,首先不管它是新能源汽车还是燃油汽车,都需要零部件,我们和它不是完全分离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的是传统的以发动机为主的零部件,我们更关注新能源汽车这种潮流的变化。我们现在没有办法马上去做电池、电机、电控三电的核心技术,但是我们以一种跟随和紧跟的办法,来跟进这个潮流的需要。一个方面,我们和我们的客户一起来参与对新能源汽车未来技术的研究。另一个方面,我们也在通过我们的路径,寻找一些这方面的技术和合作。比如我们现在在欧洲设立了欧洲福达技术有限公司,设立在法兰克福。我们想通过这个公司,在欧洲,在这个方面寻找我们的技术以及我们的合作机会。另外,对新能源汽车的理解,作为我来说,我是做传统汽车零部件的一个企业,我们要跟,不能放弃,但是我们不能太悲观,这个过渡期还有相当长时间。比如前两周,在转型期的汽车低碳创新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苏万华就对内燃机做了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他认为,内燃机技术还有巨大的潜力,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面,内燃机还在汽车行业里面占有主要支配的地位,我想他这个观点和我们原来的观点应该是一致的,不像一个手机,不像一个电脑,说转就转了,这个行业很大。加上燃油发动机的灵活性、经济性,大大优于目前的新能源汽车。对这个行业,大家有不同的观点。新能源汽车,我们跟进,不能放弃,想办法在这个行业里面找到我们的切入点,但是,我们也不能过于悲观,还有相当长时间转型,并且新能源汽车也不可能全部代替得了燃油汽车。
- Q: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既要做好当下,也要把握好未来。刚才在您介绍当中我也听到了有国际间的交流合作。对于公司的国际化发展又有着怎样的考虑呢?
- A:企业的国际化,特别我们做的汽车零部件,汽车与汽车行业国际化非常重要。汽车是没有国界的,这个零部件和汽车是紧密相关的,也没有国界的。比如现在中国主要的零部件,很多国外的厂商到中国来投资建立中国零部件企业,我们中国的企业如何走出去,如何融进全球汽车市场,这也是我们做零部件企业的一个关键的关键。我们在三年前就提出我们的国际化,有几个路径。一是,首先做到我们的客户国际化,以前以中国的客户为主,逐步要走出去,到欧洲、美国、日本,寻找这些国际顶尖的客户,成为我们的客户,通过两年的努力,这一步基本上算成功了,现在德国的奔驰、瑞典的沃尔沃、法国的雷诺、日本的本田,这些都已经成为我的客户,包括现在日本的日野,还有德国的MTU,这些都是我们的客户。首先国际化要有客户,要有国际化的客户要你的东西,你才能走出第一步国际化。
第二,我们有国际化的能力。三年前我们就提出国际化,首先我们提出人才方面要国际化,2015年开始大量招聘,外籍企业工作的中国人,甚至在欧洲退休的德国人,我们都招揽到我们公司来,实现人才国际化。我们现在总经理就是原来美国公司和意大利欧洲公司的高级经理,来到我们这里当总经理,我们管技术、管质量、管其他部门的相关领导,也是来自于合资公司的,说明我们的国际化人才基本具备。另外,我们的国际化管理,如何能够和国际化的企业对接,我们的管理上,包括我们的信息化,我们的体系,都要和国际对接,我们这两年在国际化方面,不管硬件和软件,都基本能够实现和国际化的接轨。加上这几年进行的智能制造等等一系列的工作,把我们的生产能力、技术保障能力提升,满足国际化客户的要求。
第三步是走出去。我们现在在法兰克福成立欧洲技术公司,目的就是三个。一个是在欧洲公司利用欧洲的资源优势,招这些高级的人才。另外,用这些高级人才寻找研发先进的工艺技术,研究新的材料,同时,寻找新的合作项目。这个公司成立以后,我们工作开展得还是比较顺利。找到国际化的客户,有了国际化的能力,第三,敢于走出去,接触国际化,了解国际市场的需求和一些国家的文化等等。我们的国际化这三步,基本上走得比较顺。
- Q:对于上市公司,大家对于集团的一些增持的动作都十分关注,我们也了解到,近一年多来,大股东福达控股集团在股价下跌的时候反而进行了两次增持,这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呢?
- A:很多人也问过我,我身为集团公司的董事长,福达集团是这个上市公司最大的股东,我是集团的最大股东,同时也是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我的每一举一动都是非常重要的。到这个月底三年到期就解禁了,很多人问我抛不抛?作为我来说,我首先对这个企业有信心,我对这个行业有信心。尽管现在大家有不同的观点,谈新能源汽车的问题,但是我也参与了新能源的事情,我对汽车这个行业非常有信心。比如今年我两次增持600多万股。就因为我感到资本市场可能近期不一定很公正地看待我们的企业,这个时候增持,也给大家一种信号,我是有信心的,也希望大家,我们的投资者有信心。尽管到这个月底到期了,可以流通了,我必须按照监管部门的要求披露信息。作为我来说,我今年不会在通过二级市场集中竞价出售我的股票。如果需要,我会通过大宗交易的方式来进行。
- Q:刚才您提到了一个关键词:信心。我们这儿有一个显示,2012年-2016年,全球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百强榜上前十强仍然是被外企牢牢把控着。您怎么看待民族工业中的汽车零部件与外企之间的差距呢?
- A:这个问题你也问得特别好。中国的汽车工业尽管解放以后就起步了,但是当时规模很小,国外汽车工业有几十年、一百多年的历史,中国在汽车这个行业里面很年轻,时间很短,特别我们中国快速发展汽车的时候,应该在2000年以后,就是短短20年不到,中国从一个规模不是很大的汽车工业的国家,发展到现在全球最大的汽车工业国家,这个过程,中国的企业要实现国外企业高的水平,还是有很多的困难。但是这几年中国企业发展很快,特别中国企业创新能力很强。与几年前情况不同,现在不等于说中国的企业就竞争不赢欧洲的企业、美国的企业。比如我今年成为奔驰公司的供应商,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当时竞标的,中国有两家,德国一家,意大利一家,日本一家,印度一家,六家公司竞标,最后我赢了,用十个月时间,我就成为它的正式供应商。说明中国汽车零部件,已经具备和国际竞争的能力。所以我很自信地说,我们中国的零部件企业,不管硬件也好,软件也好,都发展很快,进步很快。未来一段时间,中国可能很多零部件汽车企业,要成为世界非常有影响的企业,都是有可能的。
- Q:还是十足的信心在其中做以支撑。一方面是我们要有信心,走出去,来占有一席之地,另一方面,更多的依靠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在您看来,我们这个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哪里?
- A:中国人效率很高,比如一个德国公司,奔驰发给我的报价资料,所有的资料,300多页的英文,到我们这里就一周报出价来,他们都很惊讶,国外不可能的事情,我们作为中国民营企业来说,当遇到机遇的时候6+1的工作,他们可能不会做到。这是我认为中国高效率。敢于去创新,敢于去尝试,也是中国人竞争的优势。另外,在一些技术方面,中国有创新的这种能力,中国人也很聪明,创新能力很强,包括现在中国物联网也好,都是打破了世界过去传统的做法。在汽车这个方面,我们竞争优势是效率很高。尽管现在我们劳动成本相对来说逐年增加,但是我们中国由于效率高,我们成本的竞争力还是有的。随着成本的竞争力得以保持,我们技术进步的能力也是非常强的,中国的综合竞争力还是很强的。
- Q:怎么样对未来的这一段发展进行规划和布局呢?
- A:作为福达来说,刚上市三年,通过两次的融资,第一,解决了精密锻造项目投资的问题。第二,这两年做了智能制造的项目,我们通过这些工作,加上这些年赢得的国际客户的信任,我们是有能力、有机会和国外竞争。这几年时间,还是仅仅以我们现在的零部件,把它做精做好。刚才我说到了,尽管新能源汽车对我们有冲击,但是,我们看到这个市场巨大。比如全世界的汽车市场,有八千万到九千万的需求,我们现在做曲轴就150万,我们仅占到市场2%的份额,如果我们做好以后,尽管可能新能源汽车占了一定比例,相当的比例,就算占一半,还有4000万,如果这4000万,我占了5%、10%的份额,都远远大于现在这个总量。这个潜在的市场,给我们还是很多机会的。只要你做得够好,客户对你的信任,你有很好的竞争优势,这个产品还是有相当一段时间的生命力。我们还是把这个产品做好,另外,跟进新能源汽车的潮流步伐,我们用不同的方式,去获得这个市场的机会。
- Q:无论是新能源,还是传统能源汽车,都面临来到了一个智能化时代的考量。中国制造2025的进程当中,从智能化的方向,我们又有什么样的思考和布局呢?
- A:这对我们传统制造业来说既是一个机会,也是一个考验。如果对中国制造2025这个战略能够充分理解的话,就是机会。中国政府全方位支持智能制造,对中国政府提出的这个战略,我们响应比较快,我们2014年就开始行动了,做智能制造。第一个做了一个锻造的智能化项目,这个项目是工信部、财政部、发改委三部委批给我们的。通过两年多的努力,我们去年年底,已经全部实现锻造智能化,并且去年底通过了三部委的验收。2017年全国97家智能制造试点项目企业名册,福达就在里面,并且福达是全国锻造行业唯一一家,也是广西企业里面唯一一家。我也感到自豪。通过这几年的努力,我收获了很多,感受了很多。这个收获,是锻造智能化以后,通过这一个项目,我感到我的效率大幅提升,提升超过接近40%。能耗降低30%,人员大幅减少,既提高公司的竞争力,也降低公司的成本。传统制造业未来看得到的出路。我们从2015年开始制定了一个整体智能制造战略规划,我们计划用五到八年时间,中国制造2025实现之前,要提前实现,每个单元的智能化。这对我们传统制造业就是一个希望,就是一个未来。
- Q:说到智能制造,可以看出来黎总的眼睛里都是放着光的。就像您说的,转折点是挑战也是机遇。智能制造开启了我们对智能生活的步伐。对我们的生活习惯、行业领域,可能都带来了重大的改变。我们也期待着在企业、在行业领域的不断创新当中,能够给我们的老百姓提供更多的、更有智慧化的生活和体验。非常感谢黎总为我们带来的分享。谢谢您。
- A:谢谢。
- Q:今天节目就是这样的,感谢您的收看,再见!

智能制造水平领先锻造行业
当前,我国正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在《中国制造2025》这一强国战略引领下,我国制造业企业正在有意识地创新升级。
在锻造行业,福达正是智能制造的引领者。福达重工锻造有限公司年产百万件曲轴数字化车间项目,是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三部委批准的2014年智能制造装备发展专项项目。在2017年全国97家智能制造试点项目企业名册,福达是全国锻造行业唯一一家,也是广西企业里面唯一一家。
先行者的道路,可为后来者借鉴。作为中国锻造行业第一个得到国家智能专项支持的项目,福达为锻造行业从自动化向数字化、智能化的技术升级摸索出了一条可行的道路。随着福达的数字化转型经验向国内锻造企业的推广,将推动我国锻造行业的整体升级,并将大大降低行业整体的研发投入与时间成本。
进军全球高端市场 代言中国制造国际形象
近年来,福达股份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下游厂商的认可,截至目前,其已经进入了沃尔沃、戴姆勒奔驰、雷诺-日产、MTU等全球知名厂商的采购体系。此外,经过多年的发展和人才储备,福达股份的国际化能力亦提升到了新的高度上。2017年,福达技术(欧洲)有限公司在德国法兰克福正式挂牌。在欧洲设立技术公司,福达股份将进一步整合全球研发资源,为其接下来的技术升级提供组织支撑。随着欧洲公司的运作成熟,福达股份技术领先优势将进一步夯实,并提升其在下游厂商中的品牌声望,
代言中国制造国际形象。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17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